□ 本报记者 汤 莉
中国商务新闻网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总结“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和经验,研判面临的挑战,展望“一带一路”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意义重大。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与会嘉宾围绕上述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建设成果共享
谈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成果,社科院世经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徐秀军研究员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角色内涵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在国际层面,“一带一路”是合作倡议,可从合作理念、合作行动、合作关系、合作平台四个方面进行理解。在国家层面,“一带一路”是“经济(开放)+外交”双驱动的重大战略。相应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成果也可以分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去观察。从国际上看,共建“一带一路”创新了国际合作理念,取得了务实合作成果,构建了伙伴关系网络,打造了国际合作平台。从国内来看,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理念上统筹过程与结果,行动上统筹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关系上统筹双边与多边,平台上统筹国内和国际。从理论上看,“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包含多种要素的庞大体系,其间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是如何实现多元要素的复合互动。
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共建国家提供了发展新动能,促进了全球共同发展。十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整体贸易和投资中的占比日趋提升,大量中企走向共建国家开拓新市场,为共建国家提供了大量投资资金、改善了其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其贸易发展,并对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美国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力量式微的背景下,基于“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普惠、均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正在崛起,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全球治理格局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发展利益共融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可更好传播“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但要明晰“一带一路”的目标定位,且确定目标定位应秉持最大公约数原则。“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沿线各国的协奏曲。在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研究员看来,“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共建国共同的利益诉求。李向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要与此三个目标定位紧密相关。全方位对外开放要求共建国不能只限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的构建过程应把握“正确义利观”,“一带一路”应与现行多边、区域、双边合作机制有效对接。
社科院世经所所长、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张宇燕研究员指出,对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是典型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在只予不取、多予少取、予取相交等义利观的基础上,还应考虑短予长取、此予彼取等形式,全方位理解“一带一路”的意义及目标定位。
企业既是“一带一路”的参与者,也是“一带一路”的受益者。中铁建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军感概,“五通”打通了企业的资金融通渠道,“一带一路”建设削弱了资金流通壁垒,为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业务提供了新机遇。“一带一路”促进了工程承包业务的快速发展,使企业海外投资增长显著。在传统的非洲和东南亚市场之外,中企在拉美、中亚的投资布局也有相当增量。同时,“一带一路”的资金融通使国际金融市场获得了更低成本、更多元的资金来源。资金融通助力企业融入全球化发展进程,推动企业海外业务经营模式转向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
社科院世经所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王永中研究员从项目实施层面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他表示,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应优先“小而美”,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民营企业主导过渡;各项目要更多考虑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注重绿色发展;资源项目要改变合作模式,从直接进口转向产能合作,以便为当地国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帮助带动其发展工业。
胡必亮还提示,国际环境的复杂化不断增加“一带一路”建设的压力,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快速变化,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做出适当的战略调整,且要加强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投资风险的防控。
与会嘉宾还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所要寻找的共同利益点、共建国间的利益最大公约数、地缘政治格局对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布局的影响、政企关系如何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的可持续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